本文由[法信网]Law863.Com收集整理 |
把菜名弄得特有意境,这大概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说明白了,也没意思了,也不容易让人有食欲,所以,怎么晕就怎么来。比如,我去一家书店的餐吧吃饭,所有饮料名、菜名都是用书名命名的,我拿着菜谱对服务员说:“先来一份《傲慢与偏见》,再来一份《三国演义》,对,还要一份《呼啸山庄》。”您瞧,我多有学问。
以前听fun88.com,相声,有个段子叫《报菜名》,逗哏的一口气能说出好几百个菜名,听着就流口水,因为都能听明白。如果菜名全变成书名或歌名,大概该反胃了。但是咱们饮食文化有个毛病,喜欢过度阐释,饮食和男女创造了中国文化,所以,有饮食的地方必有文化,一来二去就把饮食文化给扭曲的不成样子,菜名就是这样给搞得面目皆非。拿起菜单,你真的从脖子后面都感觉发凉——我他妈怎么这么没文化呢?还好意思大快朵颐?可你仔细一想,这确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菜谱的名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结构中的深远意境,一个糖拌西红柿能起出五六种名字,同样一道菜,在中国的东西南北称呼可能都不一样。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基本上都能适应,因为这就是中国餐饮文化的特点,她的文化总是那么富有诗意。不然,这么乱起名字大家早就不答应了。你不答应,他们就会觉得有障碍,就都叫“糖拌西红柿”了。所以说,每次去饭馆吃饭跟服务员打哑谜,不一定都是在国外的餐馆,这反过来也说明,不管老外还是中国人,点菜的时候都晕头转向。你说中国吧,什么事都能让你看到不公平和不民主,可唯独在点菜这个环节上,它让你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文化和没文化权利大和权力小级别高和级别低挣钱多和挣钱少穿得多和穿得少穿的差和穿得好精英和平民小姐和淑女大奶和二奶全都站在一个水平线上。
后来,为了方便外国友人,很多饭馆开始把中文菜名翻译成英文,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我估计也就是傅雷、王佐良这个级别的人才能把菜单翻译的信雅达。有些人干脆用诗歌软件金山词霸翻译,结果,金山词霸翻译出来菜名没了诗意,倒是多了几分“湿意”。以后扫黄打非,查抄菜单绝对不过分。当然,老外看着fun88.com菜单,绝对“性”致盎然,原来中国人基本上都把伟哥当饭吃了。这就像当年他们看到“复兴饭店”的英文名字一样兴奋。
奥运会马上就开了,到时候会有各路洋鬼子汇集到首都北京,会品尝各式中国风味的美食,这时候你让他看到“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老外还没吃菜就先晕菜。鸡没有性生活,那还叫鸡么?好面子的中国人肯定想到这一点了,北京市外办专门组织专家把常见的中国菜统一翻译成了英文,叫《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然后推广到各家饭馆,这样,老外2008年来中国,就看不到“没有性生活的鸡??